風機產業快速發展
“以前是小風不發電、大風發額定的電,如果大風發電多,發動機就燒了,這臺新型發電機能做到小風發小電、大風發大電,發電機的年發電時間可超過3000小時,接近水電的水平,能直接降低每度電的市場成本。”周慶余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風力發電的成本已經降低到0.3元/度。
“如果把這個機子從青海搬到深圳,同樣風的情況下,由于海拔的原因,在深圳的發電量將提高40%。”表示,這臺兆瓦級新型發電機更適合于平原,不過廣東的風力主要在汕頭、湛江等地,深圳的風力并無優勢。
彈性元件線上產品目標是高鐵配套高端市場,動車組彈性減振元件業務將成為公司增長亮點。目前國內動車組業務還處于高速增長的起步階段,未來進一步國產化空間廣闊;線下產品獲益已開始明顯體現,橋梁減振產品、城軌減振產品、高鐵道岔減振產品銷售大幅增長,鐵路配件新增和更換需求市場空間巨大。
切入風電葉片和風機用電磁線,布局風電配套領域。 風電減速器項目、兆瓦級風機葉片、萬噸級改性工程塑料生產線、1.5萬噸風電及大功率牽引電機用高性能電磁線提質擴能等項目是公司未來增長的保障。公司的風電項目與大股東中國南車的風電發展趨勢同步,生產的葉片為南車株機所提供配套,下游有穩定保障。
風電發展很快,風電整機制造門檻也不高,雖然這個行業得到了政策支持,但暴利時代已經結束。一邊是中國風電裝備制造業面臨的產能過剩,另一邊則是風電產業迅猛擴張背后難以回避的兩大硬傷----核心技術缺失與產品質量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曾表示,風電產業超乎尋常的發展背后隱藏著不小的風險。
由于中國大多數風電制造商都是通過引進技術進入風電領域,目前風電設備制造
業仍處于由“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轉向“自主創新”的初期階段。核心技術缺失成為行業發展的軟肋。
“建立健全風電設備的技術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推動風電技術進步、保證風電產品質量、促進成本降低,建設大型風能實驗設施,支持新產品的實驗和檢測認證。”這是業界專家尋求風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途徑時較為一致的提議。
據了解,風機機組關鍵部件諸如水平主軸、風輪、塔架均為大型構件,加工難度大,對精度的要求也高,必需專門設計專用加工設備,且需使兼具高速、高效、智能化、柔性化、CAD/CAM自動轉換、自動檢測、誤差補償、故障自動診斷等多項先進功能。目前,生產最多的有齒輪箱風力發電機組,由于其結構復雜,完成其各種部件的制造需要不同機床設備進行加工。
風機的變速箱主要由箱體、行星輪系和變速機構等組成。風機變速箱體屬于大型箱體,根據發電量的不同,直徑約在2~3米之間,大部分為分體結構。加工需要鏜桿直徑約160~250mm的數控落地銑鏜床和大型臥式加工中心、龍門加工中心等,加工精度要求較高,目前主要使用的仍是進口設備。
變速箱內的齒輪加工量很大,需要對大型內齒圈、圓柱直齒輪和斜齒輪等進行成批生產。主要加工設備為大型數控立式滾齒機、數控插齒機、數控磨齒機等。這些齒輪加工機床中,大規格普遍要求具有高效、重載、重切、剛性好的特點,主要依靠進口,中小型采用國產設備。
其中大規格、大模數齒輪和齒圈采用數控成型銑齒機和數控成型磨齒機。數控成形銑齒機要求大切深、大進給、滾速高。數控成形磨齒機要求精度達到5級以上,自動化程度高、自動調心、自動測量、自動修形、穩定性高。